时下“变形金刚3”正火得一沓糊涂,影片中擎天柱、大黄蜂等大块头细腻的感情算是给这部剧情糟糕的电影平添了不少煽情成分。然而电影终究是电影,现实世界中,或者说当前的科学发展条件下,机器人情感实现,到底有没可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我想到的一个实现途径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人类的情感归根到底也就两个方面:爱和恨。好吧,假如你坚持的话,就算上冷漠好了。那为什么会有爱,又为什么会有恨呢?爱又是什么,恨又是什么呢?我的想法是:这都可以抽象概括为个体对某事物的情绪深度,深度越正,爱得越深,深度越负,恨得越厉害。方便起见,我们采用百分比代替正负数,以50%为界,低于50%的,我们可以认为是“恨” ,并且百分数越小,恨得越深,高于50%的,便是“爱”,同理,百分数越大,爱得也就越深了。如此说来,刚好50%或者在50%左右(爱和恨的程度都不深),表现出来的,也就是冷漠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你是怎么爱上你的男朋友的(原谅我,这年头不涉及男女、暴力的东西几乎都没人看了,为了这篇东西能多赚点眼球,还是随俗点,写男女好了)。首先,你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第一次见到了你的男朋友(那时候还不是你男朋友),出于动物本能上的防卫心理,还有多年来所谓的人文教育,遇到陌生人,我们大抵会打个哈哈或者露个笑脸了事,事实上这时候我们的情感可以说是冷漠的,也就是此时的情感深度为50%。当然,假如你坚信第一印象让你对一个人看法影响很大甚至你坚持有一见钟情这种事情的话,那我们不妨假定大多数人对任何事物的情感深度初始值都为50%,当你看到你现在的男朋友时,这个值突然暴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理所当然的,也就代表你对他很“爱”了。事实上,正常情况下,你每天看到的男人没有几百也有几十,为什么他们没有成为你的男朋友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设想有一个随机的概率,每当我们遇到一个事物时,这个随机概率就会启动,从而产生一个0%到100%的随机值,此值作为我们情感深度的初始值,可想而知,假如这个值很高,我们对我们当前面对的这件事物就会很热情,假如这个值很低,当然也就很冷淡或者冷漠了。事实上我们常常可以感觉到有些人天生就很热情,好像对任何事物都很热心,喜欢帮助别人,待人很友善,而有些人天生很冷淡,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得缺乏兴趣,不屑一顾。由于存在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应该通过控制随机概率的发生,令其有一定的取值偏向,来模拟出冷淡或者热情,换句话说,基于这种途径,我们能制造出热情的和冷漠的机器人,需要做仅仅是:假如你要造的是一个冷酷的机器人,把它的初始情感深度从0%到50%设置为大概率,50%到100%设置为小概率,如此一来,这个机器人对待第一次遇到的事物时,取到的初始情感深度往往是小于50%的值,对待事物也就表现得冷淡了。
上面我们解决了机器人面对第一次遇到的事物时模拟情感的问题。然而人类情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累积。假如你和你的男朋友不是一见钟情,换句话说,你对你男朋友的初始情感深度为50%左右。接下来,不妨回忆一下,他是不是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寒风中脱下大衣给你披上、深夜加班的时候给你端咖啡、公交车上主动给年迈者让座、一起出差时很替你着想……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你内心深处不自觉会对他增加一些好感,是的,增加了好感,用我们的话来说,情感深度增加了,假如有一个阈值的话,我们不妨假定,当情感深度达到95%时,你也深深的爱上他了。这种想法应用到机器人情感上,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足够大的内存。设想,和孩子一样,一个机器人刚被制造出来时是一片空白的,对事物没有任何了解,当它不断接触到新事物时,就不断地往自己的内存中存入对该事物的情感深度。工作流程应该是这样的:遇到一个事物,首先要检索自己的数据库,判断是否第一次碰上。假如是第一次的话,启动随机情感深度概率,产生一个随机值作为对该事物的情感深度(或者通俗点说,你可以称它为“印象”),从而根据该值决定对该事物采取的措施;假如在数据库中检索到这个事物,这代表这种事物并非首遇,需要将先前对该事物的情感深度值取出,决定对该事物采取的态度,接触完成后,还需要将本次接触该事物对该机器人产生的影响转换为或正或负的百分值,与数据库中对该事物的情感深度值求和存回数据库。反应出来的现象可能是:你给机器人一个拥抱,机器人可能会对你多一点好感,你给它一巴掌,或许它也会“怀恨在心”。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一直在考虑的前世记忆问题。很多人深信人有前世记忆这回事,这是玄学范畴,然而在我们今天讨论的机器人情感实现上,前世记忆确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我们刚才让我们刚出厂的机器人像孩子般纯真得一片空白,假如你想让你的“孩子”有所谓的前世记忆的话,只需在出厂前,设定部分事物的情感深度,这样一出厂的机器人也就变得有情有味了。
当然,我们仅仅是从理论上讨论了机器人情感实现的可能,至于真正的实现,还需要赋予机器人各种各样的感知能力,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等都应该成为机器人感知事物的途径,只有快速的多途径感知,才能快速的准确地对事物进行判断,基于正确的判断,才能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对该事物的态度。
上帝制造了人,制造的并不是冷冰冰的人……

